为紧扣“共话百年奋斗,争做时代新人”的主题。深入挖掘、记录、展示、宣传“五老”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的感人事迹和人生体验,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信息学院学子在青年教师豆芹兰的带领下,前往“老专家”王安国爷爷家对其进行专访。
王安国原临安市林业局退休干部,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从事林业科研工作40余年,他心系群众,福泽四方,执著于农林科技的推广,先后完成66项研究和推广项目,助力乡村振兴,演绎了一位基层科技专家的人生精彩。他被称为“农民朋友”、“科技财神”、“临安的袁隆平”。
据王安国爷爷回忆说,1980年,他毅然决定回到家乡临安,当时的临安还是穷山恶水,经过几年研究,发展第一棵摇钱树“山核桃”产业,极大提高了农民们的致富经济。1982年,他着手写了一篇题为《临安经济翻两番,竹子挑重担》的建议稿,为临安发展竹产业提供决策依据,紧接着开启了临安第二棵摇钱树“竹笋”新篇章。1999年,王安国爷爷又提出“发展20万株香榧,为临安农民培育第三棵摇钱树”建议,并亲自参与香榧示范点建设。现在,家家户户的农民基本都有这三棵摇钱树,生活过的越来越好。
最让王安国爷爷动情的经历是关于白沙村的治理和致富之路,讲述了他如何将太湖源头白沙村等地区的荒山野岭建设成绿水青山的故事。王安国爷爷回忆道,太湖源镇的白沙村,是典型的山区,条件极其恶劣。更糟糕的是,它处在浙江省暴雨中心,由于过量采伐和连续多年的“毁林不造林”导致水土流失。1990年,在王安国爷爷倡议下,白沙村在全县率先开展封山育林,并着手非木质林产品开发。之后,王爷爷给农民上课,并且推出数个示范户,提倡保护森林,经过6年的时间,生态慢慢变好,白沙村的森林覆盖率超量恢复,村民年人均收入增加。但他担心农民会二次砍树,相比靠雷笋收入,白沙村的农民收入还是偏少。正当一筹莫展时,前来考察边远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案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本诺沙先生笑着说“这个王先生捧着个金饭碗在讨饭,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不搞生态旅游?”经其一提点,他下定决心好好搞生态旅游。
在1998年8月,浙江省首个生态景区——临安太湖源景区开业。四面八方的人纷纷前来一睹小九寨沟的美景。村民们看到经济增收成果都心服口服,王爷爷因此也被当地授予了“白沙乡荣誉村民”的称号。王安国爷爷连续30年与白沙村结对联系,积极引导农民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发展之路,成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好阐释点、国际示范林示范点。
他永远走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路上。2002年退休后的王安国爷爷开始培育竹种园,从苗圃开始,建成了面积达1050亩现代林业科技园区—太湖源观赏竹种园,该园区是一个集竹笋产业、竹子加工、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多种业态的田园综合体。在2006年王安国爷爷又用省政府奖给他的20万元,创建了临安市现代林业科技服务中心。退休20年来,他举办170多期培训班,培训农民8500多人次,进村入户下乡指导650多次,培养了150多名科技示范户。同时,以竹为媒,实现国际科技合作,接待了来自68个国家的上千名外宾,举办了多次国际竹培训班,并派出科技人员前往智利、菲律宾、越南等国进行科技合作,希望将临安利用竹子经营致富的模式应用于全球更广泛的地区。
“当干部是要退休的,但共产党员是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王安国爷爷笑着谈到,“要为人民服务,尤其作为党员。”虽然今年已经80岁高龄,但是他还在致力于实现第四棵摇钱树建立高科技鸵鸟产业园,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正在忘我努力,风雨兼程。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青年,我们更应该弘扬传承“五老”精神,以“五老”精神作为指引和方向,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奋力接棒,奋斗前进。读懂中国,将永远在路上。(通讯作者:汪若雅 张文静 豆芹兰)
转载自: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32994892/rmh32994892,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由“昌水之声”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